创立人:
美国心理学家Ivar Lovaas。Lovaas于六十年代开始探索用行为训练法治疗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障碍,堪称该领域研究方面的先锋,并到今仍坚持采用行为训练法。
理论根据:
行为训练法的理论源头得追溯到本世纪初美国的行为学上。行为学的创始人J·B Watson用白鼠和他仅十一个月的儿子Albert所做的实验闻名全球。该实验的目的在于证明外部条件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行为实验测试表明,人与白鼠一样其行为可以受到控制,可以被随意操纵。
美国学习心理学家B·F SKinne,和E·L Thorndike根据Watson的实验,尤其是依据自己用老鼠和鸽子所做的研究工作证实只要方法得当,并有正面强化(奖励性刺激)就能够促使某些符合人们愿望的行为产生。另外,某种不适合人们意愿的行为在受到否定时(如受到拒绝或惩罚),就会逐渐消失。
长期以来,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障碍”受到人们的重视,许许多多行为治疗机构根据美国的模式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时时都在注重研究孤独症儿童所缺少的以及受到障碍的行为,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带着良好意愿想弥补孤独症儿童的缺陷,改善并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lvar创立的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训练方法基于如下几个观点:
1、孤独症并非是一种关系障碍疾病,而是由于感觉障碍以及对感觉材料加工知觉障碍所致。
2、仅了解导致知觉障碍的原因对于治疗并不重要。治疗的效果取决于在训练中通过强化手段建设正向行为,通过弱化手段清理障碍行为。
3、即使是非专业工作人员(如家长和社会工作者)也能学会掌握并应用奖励和惩罚的强化原则。行为训练法的效果是可测试的。
治疗方法: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仔细的行为观察,得出具体评价数据以确定行为训练的起点。训练要从简单行为矫正着手,训练时的要点是把握:
①及时奖励被训练儿童的正确反应(有利于接近训练目的的行为),惩罚其错误反应,或者采用忽视(不予理睬)的态度来 “解决”。一般情况下,训练者在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和训练者制定的行为训练目的中找出不一致的地方,如:儿童行为——不在餐桌边吃饭,到处跑让别人在后面边追边喂。训练目的行为——能够坐在餐桌旁吃完一小碗饭。然后用奖励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辅助桥梁,实现行为训练矫正点的突破。只要儿童在餐桌边吃饭,就给予及时的奖励,如一小块他特别爱吃的点心。训练时过多的语言交流会使孩子茫然无措,因此,好采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令。
由点突破所建立的各种简单行为,再联结成一根行为链条。与此同时要尽可能快地开始减少直到停止使用辅助手段。仅靠行为训练法却难以解决使矫正行为一般化的问题(即:孤独症儿童在特定环境中学到的东西在特定环境以外往往不会应用)。
从语言发展方面来讲,如果不能激发起孤独症儿童使用语言表达的乐趣,而只是停留在自言自语的阶段,那么他们的语言表达也只能局限在自己所急需之物上,局限在行为训练特定的环境中。
作用与效果:
这种(有时是全天进行的)行为训练在开始阶段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欧洲,人们从现实的有助于人际交往关系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单纯依赖这种训练法提出了质疑。
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却正好相反,这种旨在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行为训练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纽约还出现了强制性拥抱孩子训练法(Forced Holding)。面对独断专横操作(在训练操作中仅以老师或家长的目标要求为核心)和“老鼠意识”,使孩子变成只会被动适应的机器人等指责。如今的行为训练者已不再排除接受有关孤独症起因、评估以及关系障碍方面的知识。
人们已注意到,如果仅仅注重孤独症儿童的学习进步以及 “正常的”行为方式,而忽视他们本身所真正拥有的交往能力和生活乐趣,其结果会导致孤独症儿童完全孤立地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还可能会造成他们发生侵略性行为。
咨询热线:0577-88663939
校区地址:温州市鹿城区市府路87号2楼
咨询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
抖音号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