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陆续从所搜集的国内外资料中介绍有关孤独症的基本概念,如:认识历史、基本表现、诊断标准、病因及与其它疾病的差别,治疗与训练方法一览。这里我们将开始连续介绍目前在国际上被用来针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训练的主要方法。您在仔细阅读后会发现,每一种方法都有着它d特特点和作用,不同的方法计对点不同,对效果的衡量标准也不同,有些可能相互否定。但通览之后,有以下几点是被专家们日益重视和确定的:
a. 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以训练为主,训练能有x减弱患儿的障碍,提高他们的能力。
b. 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一种严格的操作体系,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有关知识。
c.无论运用哪种训练方法、都不能只注重训练者(教师、医土、家长的意愿,而忽视被训练者(孤独症儿童)在训练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即:训练不是训练者贯彻其计划的过程,而是训练者与被训练者相互调适和配合的过程。
d. 训练目的确立,不能只依靠衡量孩子学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训练是否让孤独症儿童体验到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愉快感,即要通过训练逐步从根本上减弱孤独症儿童的精神障碍和心理压力,激发他们从不害怕与我外界往到愿意与外界交往的欲望(内驱力)。
介绍:
感觉统合训练法(Sensery therapy)
行为模式示范法(Patterning)
引导法(Led therapy)
行为训练法(Behavour therapy)
心理分析诱导法
关系训练法
手势语日训练法
心理分析诱导法
舞蹈训练法
音乐训练法
与动物交往治疗法
与小丑以及动物交往治疗法
节制饮食疗法
维他命以及矿物质疗法
药物疗法
感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训练方法主要针对所有有学习障碍的儿童。方法创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以及职业医生吉恩·阿雷斯(Jean Ayres)女士。
吉恩·阿雷斯本人对自己刨立的这种方法能否从根本上帮助孤蚀症儿童持怀疑态度,其理论观点如下:
1.孤独症障碍可以解释为是部分感觉材料加工障碍的结果。一些感觉印象(如:压力以及味觉的感受)没能得到足够的加工处理,而对另一些刺激效应(如:触摸以及听觉感受)则可能有过度敏感的反应。孤独症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可能无法在神经的兴奋与抑制之间建立起利起一种平衡关系。
2.通过身体的平衡器官以及通过皮肤、肌肉或者关节传输的刺激信号不能到达知觉系统,正是由于这种感知系统的障碍,所以孤独症儿童缺乏建立“我”概念的前提条件,更无法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我想做…”这一系统。
3.从训练治疗这个角度出发,赞同有意识地让孤独症孩子得到更多的感觉印象,从而改善他们对感觉材料加工及与此相适应的反应和行动能力。
治疗方法核心:
尽可能避免那些过度刺激孤独症儿童感觉系统中敏感部位的信息,在治疗过程中避免出现对患儿的任何强迫,应该使治疗成为患儿能够接受的活动,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刺激孤独症儿童感觉系统中迟钝的部位,以便能唤醒与此相适应的反应能力。只有促使孤独症儿童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刺激,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治疗才可能有积极的作用,达到提高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统合能力的效果。
对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建议如下: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能够实现的培养训练孩子的计划,及时发现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因,注意孩子受到过度要求时发出抗拒性信号,避免惩罚孩子,及时表扬鼓励 "好的方面",不要过分介意孩子 "不好的方面"。
效果:
感觉统合方法在其理论基础方面有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尽管如此,它在如何挖掘孤独症儿童现有的发展可能性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到于这种方法是否有x及成效大小还取决于它对孤独症儿童障碍原因的分析是否准确。
行为模式示范法(Patterning)
这是美国心理学医生Glenn Doman和美国心理学家Carl Delacato一起创立的。其着眼点与 "感觉统合方法"相似,注重 "神经组织因素",增加对孤独症儿童的感知印象量,以改善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按照Glenn Doman及Delacato的观点,孤独症儿童自己不具备某些运动功能,应该为他们进行行为模式示范。比如成年人训练孤独症儿童进行爬行动作。按照该方法创立人的理解,首先要确定患儿的运动缺失,然后为他们不会的方面确定需示范的行为模式。通过这种方法让孤独症儿童来学习自身缺乏的运动模式。该方法的成效取决于在家庭里(由父母示范时)进行时的数量、强度以及时间。须注意的是,在使用这种方法的同时如果出现对孤独症儿童过度过量的要求则有可能使患儿精神紧张,反而加大了他们在人际关系上的障碍,即愈发害怕与别人进行交往。
引导法
创立者:
瑞士聋哑人语言康复教师以及心理学家Felicie Affolter女士。
理论依据:
Affolter女士受自己导师瑞士的发展心理学家Jean Piaget的影响,从有孤独症障碍儿童的行为方式着眼创立了这种训练方法。按Affolter的观点,重要的是要仔细地观察分辨没有感觉障碍的儿童和有感觉障碍的孤独症儿童是怎样按照各自的规律去 "触摸"、"感知"以及 "反应"的,这样才能给感觉障碍的儿童作出准确的评价。她发现,外部真实世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在感觉障碍儿童面前的,他们触摸和感知到的东西与正常儿童不同,他们对外界的反应也不同,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他们得出的结果以及取得的经验也不同。
Affolter的引导法有如下出发点:
1.行为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感觉到的材料和信息,而且是循序渐进。
2.若没有经过训练治疗,感觉障碍(包括孤独症)儿童只能得到极为有限的感觉信息。
3.通过引导法训练能帮助儿童将感觉到的信息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邵位-----包括障碍很严重的儿童。
治疗方法:
引导法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抓住有助于克服障碍的事件进行训练。核心思想是:不要在家中仅仅是照顾有障碍的儿童,而是要尽量 "带动"他一起做,即在引导中通过让孩子的某些身体部位动起来之后再达到效果。如:擦完手挂毛巾时,不要以为孩子尚不会就代替他做,而是让他在辅导下自己参与把毛巾挂起来的活动过程。因此要学会经常地让孩子伸出手参与活动,整个身体也应调动起来,包括嘴和脚。
作用与效果:
Felicie Affolter创立的引导训练法着眼于让孤独症儿童有机会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规律来触摸、感知并建立自已的秩序以及解决问题。按照这种方法严格仔细地控制训练引导的程度 -----不能过急!----这样,这种训练法就有可能成为孤独症儿童建立自信心以及得到生活乐趣的重要转折点。与其他训练法一样、引导训练法的成效从根本上还受到时间安排、合理休息等因素的影响。如何促使孤独症儿童更接近 "真实的日常生活"使他们上一个台阶,是医生们面临的难题,引导法无疑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x方法。
行为训练法
创立人:
美国心理学家Ivar Lovaas。Lovaas于六十年代开始探索用行为训练法治疗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障碍,堪称该领域研究方面的先锋,并到今仍坚持采用行为训练法。
理论根据:
行为训练法的理论源头得追溯到本世纪初美国的行为学上。行为学的创始人J·B Watson用白鼠和他仅十一个月的儿子Albert所做的实验闻名全球。该实验的目的在于证明外部条件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行为实验测试表明,人与白鼠一样:其行为可以受到控制,可以被随意操纵。
美国学习心理学家B·F SKinne,和E·L Thorndike根据Watson的实验,尤其是依据自己用老鼠和鸽子所做的研究工作证实:只要方法得当,并有正面强化(奖励性刺激)就能够促使某些符合人们愿望的行为产生。另外,某种不适合人们意愿的行为在受到否定时(如:受到拒绝或惩罚),就会逐渐消失。
长期以来,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障碍”受到人们的重视,许许多多行为治疗机构根据美国的模式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时时都在注重研究孤独症儿童所缺少的以及受到障碍的行为,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带着良好意愿想弥补孤独症儿童的缺陷,改善并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lvar创立的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训练方法基于如下几个观点:
1.孤独症并非是一种关系障碍疾病,而是由于感觉障碍以及对感觉材料加工知觉障碍所致。
2.仅了解导致知觉障碍的原因对于治疗并不重要。治疗的效果取决于在训练中通过强化手段建设正向行为,通过弱化手段清理障碍行为。
3.即使是非专业工作人员(如家长和社会工作者)也能学会掌握并应用奖励和惩罚的强化原则。行为训练法的效果是可测试的。
治疗方法: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仔细的行为观察,得出具体评价数据以确定行为训练的起点。训练要从简单行为矫正着手,训练时的要点是把握:
①及时奖励被训练儿童的正确反应(有利于接近训练目的的行为),惩罚其错误反应,或者采用忽视(不予理睬)的态度来 "解决"。一般情况下,训练者在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和训练者制定的行为训练目的中找出不一致的地方,如:儿童行为----不在餐桌边吃饭,到处跑让别人在后面边追边喂。训练目的行为----能够坐在餐桌旁吃完一小碗饭。然后用奖励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辅助桥梁,实现行为训练矫正点的突破。只要儿童在餐桌边吃饭,就给予及时的奖励,如一小块他特别爱吃的点心。训练时过多的语言交流会使孩子茫然无措,因此,好采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令。
由点突破所建立的各种简单行为,再联结成一根行为链条。与此同时要尽可能快地开始减少直到停止使用辅助手段。仅靠行为训练法却难以解决使矫正行为一般化的问题(即:孤独症儿童在特定环境中学到的东西在特定环境以外往往不会应用)。
从语言发展方面来讲,如果不能激发起孤独症儿童使用语言表达的乐趣,而只是停留在自言自语的阶段,那么他们的语言表达也只能局限在自己所急需之物上,局限在行为训练特定的环境中。
作用与效果:
这种(有时是全天进行的)行为训练在开始阶段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欧洲,人们从现实的有助于人际交往关系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单纯依赖这种训练法提出了质疑。
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却正好相反,这种旨在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行为训练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纽约还出现了强制性拥抱孩子训练法(Forced Holding)。面对独断专横操作(在训练操作中仅以老师或家长的目标要求为核心)和"老鼠意识",使孩子变成只会被动适应的机器人等指责。如今的行为训练者已不再排除接受有关孤独症起因、评估以及关系障碍方面的知识。
人们已注意到,如果仅仅注重孤独症儿童的学习进步以及 “正常的”行为方式,而忽视他们本身所真正拥有的交往能力和生活乐趣,其结果会导致孤独症儿童完全孤立地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还可能会造成他们发生侵略性行为。
心理分析诱导法
创立者:
美国心理分析学家Margaret S Mahler女士及Bruno Bettelhein。
理论核心:
孤独症儿童需要更多的理解。
Bruno Bettelhein感情受挫理论
即孤独症儿童障碍的产生是因为一种深层次的感情障碍,如缺少母亲的关注及缺乏母爱的刺激。虽然他不否认婴儿出生前的发育障碍是造成孤独症障碍的原因之一,但更多地认为感情障碍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只能依靠及时而富有成效的(心理分析)训练诱导才能得以矫治。但科学家们对于孤独症儿童脑功能障碍的研究结果又对Bettelhein的感情受挫理论提出了质疑。
Margaret S Mahler关系障碍理论
她的研究工作更接近现实,不纠缠在某个单方面的原因上。基本观点如下:
1、孤独症儿童要经历三个基本发育阶段:①孤独症障碍阶段;②共生阶段;③能够脱离母亲自我意识形成阶段。(注释:共生阶段中的共生概念原指两种动物或植物相互依赖的共同生活。在分析心理学的概念里指的是 "母亲---孩子"为一个单位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尚不能区分 "我"和 "不是我"这两个概念。)
2、孤独症儿童由于在早期发育阶段(第--阶段)存在障碍,导致他不能感知到母亲是自己的护理者,从而也就不能顺利地进入到共生关系阶段(第二阶段),更难以发展到独立意识阶段(第三阶段)。
3、第一阶段中的障碍使孤独症儿童具有一种特殊的机械性功能:躲避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的刺激,拒外部世界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因此心理分析疗法就应核帮助孤独症儿童找到应用的感觉,帮助他们建立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清理 "关系"障碍,加强 "我"的功能和作用。
训练方法:首先要尽大努力与儿童建立起联系。其目的在于“给孤独症儿童创造一种正确的共生感受”。训练人员应以共生伙伴的姿态出现,同时扮演母亲的角色。如果孤独症儿童拒绝接受这种直接的共生人际交流。那么就应“使用一切可能使用的方法”将孤独症儿童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吸引出来。这种吸引手段可以采用比如吹肥皂泡、听音乐、玩水、进行节奏感强的运动,充满乐趣的感官刺激等。
为了使孤独症儿童顺利度过第二生长发育不健全阶段,训练人员应特别扮演好代理角色,在仔细研究上一发展阶段情况的同时,应尤其注重使用辅助手法"我"。
心理分析诱导法的任务不仅仅在于避免使用强制性训练方法,强调理解孤独症儿童情感上的创伤,为他们提供克服障碍的帮助,它的任务还在于限定对孤独症儿童刺激的信号量,以保护孩子不被来自内部以及外部的刺激信号所淹没。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求双方集中精力进行配合,同时在训练治疗过程中要让孩子得到足够的休息。尽管心理分析诱导法治疗重点着眼于纠正孤独症儿童感情障碍,但它首先触及的却是患者的认知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并采用靠智力和习惯控制的间接道路就可给孤独症儿童建立起第一个感情上的平衡点。
Margaret S·Mahler女士与Bruno Betlelheim而在心理分析诱导法治疗方法上观点基本一致,但两人在对母亲与孤独症儿童一起参加训练的看法却产生了分歧。B·Betielheim 认为,要重建母亲与孩子的共生关系几乎毫无希望,所以让孩子住院训练治疗才是有x的方法。与之相反,M·S·Mahler则认为孤独症儿童母亲的参与 (每次二到三个小时)是必不可少的,并建议组成"三人训练治疗模式"。
训练效果:
对于关系障碍成为核心问题的孤独症儿童,此疗法有更多的希望取得成效。因此应用的前提首先是对接受训练的儿童做出准确的观察与分析。
关系训练法
创立人:
德国汉堡心理学家,哈特穆特·R·P雅内茨克(Hartmut·R·P·Janetzke)。
理论核心:
区分孤独症儿童不同的表现特征,帮助孤独症儿童克服关系障碍是该训练疗法的总体着眼点。它同时还应用了儿童生长发育理论,深层次精神心理学理论以及交际、学习、行为理论作为自己的依据:
1.孤独症障碍是中枢神经系统在区分事物、评估事物以及经验应用方面的加工缺陷造成的结果。不同的原因促成了感知加工障碍,而感知加工障碍反过来又成了交往以及关系障碍的起因。考虑到造成孤独症障碍诸多方面紧密相连的原因和相互的作用,灵活的治疗训练重点就成了有针对性克服这些障碍的理想道路。
2.感情、精神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取决于各种关系有关的交流和学习进程。既便是没有感知功能障碍的孩子,如果没有交际交往的关系基础。他们的发展也就会静止下来。因此,孤独症儿童的发展成长由于伴有感知障碍就特别地依赖于社会交际基础。
3.训练时把握合理而适量的交往关系要求可以使孤独症儿童的感知加工避免过多的人际交往要求。该疗法的前提:通过训练的补充服务来减轻患者家庭的负担,把患儿对训练者所发出信号的敏感视为表演性的反应,并把患儿的反抗和退却理解为重要的反馈信息。
训练方法:
为了找到孤独症儿童正常发育成长的可能性,并使之服务于受障碍的孩子,首先应该着手进行的是要设法让孩子与外界进行交流。因此,在训练的第一阶段(几周)里训练人员与患儿接触的过程本身应给患儿传达这样的感受:与人打交道要比玩水龙头、电灯开关或日历卡更加有趣。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从事训练的工作人员把自己变得类似物体一样使特征单一化。他们呈现给孩子的是一种"特别有趣的东西",或者作为孩子刻板活动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参入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孤独症儿童的共处中谨慎小心地、逐步地加入新的训练治疗方法。当(首先是在训练中的)人际交往能更多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孤独症儿童就会慢慢地把自己从只与某些物体发生联系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因此孤独症儿童的个人特点决定了其训练方法的应用。
由于孤独症障碍孩子的家庭在孩子病发初期束手无策,形成了障碍性的关系基础,因此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接受他们所能理解、消化处理的知识和能力,其中还包括比如独立能力的培养发展。要尤其重视孤独症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它是孩子溶人社会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该方法一开始就努力加以克服的情况可能会重新出现。社会适应能力(它的完善程度取决于孤独症孩子对社会常规的认识程度)是以孤独症孩子在其提高的过程中,是否感受到愉悦的交往关系为基础的。
训练效果:
我们还不能寄希望于仅以区分孤独症儿童个体特征为基础,以改善其交往关系为核心的训练疗法能够帮助所有的孤独症孩子、青少年以及成年患者,让他们都取得同样大的进步。但这种方法到少对所有的孤独症孩子个体发展起到一种积极有益的帮助作用。与此相反,核方法对有孤独症障碍的青年人和成年人的效果虽各不相同,但从总体看,成效均不明显。
手势语治疗训练法
创立者:
法国神甫Abbe Charles Micheldel'Epee,他于1770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聋哑学校,核校学生的母语就是手势语。在美国。英国以及瑞典等国家手势语也受到人们高度的重视,除了口头有声语言系统,它被视为与少数民族语言有同等功效作用的语言,并受到承认。德国女心理学家 VeraBernard-Opitz从在德国及其它国家所使用的手势语中总结归纳了一套简洁的手势语系统(共360个手势信号)。语言理解能力有限的孤独症孩子也能学习使用这套系统。
理论出发点:
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孤独症患者学不会有声语言,其原因到今尚不明了。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却有语言模仿的能力,由此产生了下述几个观点:
1、 理解能力比语言能力重要,所以手势信号交际是一种行之有x的对话选择。
2、 从运动机能的角度看,手势语比有声语言表达更易让人学习掌握,手势语的生动性也更易理解。从训练的角度出发,手势语的手势运动过程比口头语言表达运动过程简单、易行,通过训练是可以达到的。
3、 如果一位不会说话的孤独症孩子学会了用手势语表达,那么他就可能由此挖掘出由
于口头说话能力弱所受到压制的潜力。
训练方法:
首先要将那些对于孤独症孩子有意义,当然也能快学会的手势教给他们。为了让孩子乐意学习接受,训练时好采用孤独症孩子喜爱的活动或使用孩子喜欢的玩具。学习手势语并没有一种特别的训练教授方法,重要的只是在学习接受这种语言表达的开始阶段要给孩子传授这样的经验和感受:把自己的愿望通过手势表达出来。参加训练的工作人员应去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愿望。
训练效果:
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孩子过早地学习手势语会阻塞他们学习有声语言的道路,但这种观点得不到合理的科学证明。各种研究工作证实掌握了手势语有助于增加使用有声语言表达,同时由于自己的需求以及感情能够得到表达和理解,孩子的侵略性行为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舞蹈训练法
创立者:
美国心理学家Janet Adler女士;美国心理学家、舞蹈训练教师Beth Kalish-Weiss女士以及心理分析家、舞蹈训练教师Elane SiegeI女士。该方法源自四十年代由欧洲传人美国:重在表现内心感情的一种舞蹈及美国的"现代舞"。这种舞蹈训练方法主要针对身体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践,在用于治疗孤独症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在美国受到人们的认可。
理论核心:
即使是孤独症的儿童,也处在与其周围环境发生不断地交互作用的状态中---他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行为对孤独症儿童的影响(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例如:距离上的变化,由此出发,做出以下三点推论:
1.孤独症患者在具有较大的交际障碍同时,也具有交际交往的可能性。
2.让孤独症儿童运动起来,可以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现他受障碍的程度,观察到他的困难何在。
3.身体和心理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功能性整体。心理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动作表现,反之也是如此。所以,通过舞蹈训练改变孤独症儿童的身体行为,并由于改变化而影响到心理的变化。
①心理 身体 ②心理 身体 ③心理 身体
有障碍 动作异常 障碍 舞蹈
减轻 训练
矫治
训练方法:
该方法需要操作者经过专业培训,对非语言信号有特殊的敏感,综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孤独症儿童由于缺乏语言表述能力而产生的表达障碍,通过舞蹈训练,教师运用舞蹈动作的表现而代以表达。
2.训练教师与儿童之间通过共同、重复的舞蹈动作练习建立起一种交际交流关系,小心谨慎地改变交际方式,扩大交往的范围。
3.在身体运动的同时增大心理运动量,即丰富交流的内容并渗透到生活中去,扩大孤独症儿童窄小单一的兴趣范围。
4.把舞蹈训练中的呼吸运动作为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的基础,用以提高他们语言能力。在舞蹈训练中教师与儿童会产生呼吸上的默契。这有助于儿童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感知共振。
5.孤独症儿童常见的紧张、不愉快及侵犯性情绪可以通过舞蹈运动发泄出去,舞蹈动作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孩子情绪的变化。
6.音乐及动作节奏带来的愉快轻松气氛,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进入到有规则的舞蹈训练中来,从而也为他们接受其它的社会规则做了准备。
效果评价:
尽管舞蹈这一形式在今天更多地用于娱乐和业余消遣,但它作为治疗训练方法,用音乐和舞蹈动作作为交往手段,在帮助孤独症儿童克服语言及交往障碍方面无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
音乐训练法
创立人:
RolandoO·Benenz on,阿根廷儿童精神病医生,音乐治疗师。
理论基础:
1.孤独症障碍是婴儿出生前病态精神状况在出生后的延续。
2.因此,我们对待那些惧怕外部世界的孤独症儿童就要象对待还没有出世的婴儿一般。
3.孤独症在儿童与外部世界之间筑成--个 "玻璃罩",要想打破它,就必须为他们创造一个他们出生后所能接受的外部环境,而且这个环境为他们所喜欢。
关键词:等同原则(ISO-Prinzip)
当人感到忧郁时,伤感的音乐(慢板音乐)更能唤起悲伤者的共鸣;反之当他处在激动的兴奋状态时,热烈、欢乐的音乐(快板音乐)就会使兴奋者感觉越加强烈。从这一现象出发,Benenz on建立了"等同原则",并把他视为音乐治疗法的基础。运用这一原则,训练中音乐的速度应与被训练者的 "内心感情运动速度"相等同,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是训练者与被训练者沟通的必要前提。
方 法:(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音乐训练师要为孤独症儿童选择适合他发展并针对其障碍特点的音乐形式
2.交往阶段:音乐训练师利用前一阶段建立起来的音乐交往基础,开展交往训练工作。
3.统合阶段:将训练课上的音乐交往扩大到课堂之外,首先是家庭,逐步深人到社区。
效果评价:
一个人的脑功能发育可能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但音乐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天赋却往往得到完好的保存。因此尽管孤独症儿童由于脑功能损伤造成了语言障碍,并严重地影响到交际功能的发展,但音乐训练可以为他们克服发育障碍提供有x的辅助手段。当然,这种非语言性的辅助方法并非是促进言语能力以及语言理解力的决定性方法,他只是为挖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潜力提供了富有前景的手段。
与动物交往治疗法
骑马疗法,海豚疗法及法国尝试的用小鹿或小驴参与训练的各种动物交往疗法,其目的都在于减轻孤独症儿童的恐惧心理,让他们与丰富多采的外界建立联系。值得重视的是,动物的语言类似于孤独症儿童的身体语言,它们象物体一样不会对孤独症儿童提供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因而不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感,由此就可能激发起孤独症儿童的好奇心。
效果评价:
上述各种训练法的目的不在于改变,而在于帮助孤独症儿童提高理解能力,让他们在非语言交往环境中建立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交际功能的发展,但不能指望仅依靠这些训练方法来多角度地促进患儿的发展。动物疗法能使孤独症儿童减少恐惧感,这就是一个小小的成效。同时上述方法的种种尝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方向性问题,为什么物体及动物可以对孤独症儿童产生磁性作用,而恰恰是人使孩子们产生恐惧呢?
与小丑以及动物交往治疗法
创立人:
国精神病学家霍华德·布滕 (howard Buten),他也以表演滑稽小丑以及孤独症治疗医师闻名美国和欧洲。另外,美国女心理学家贝特西·史密斯(Betsie Smith)发现海豚具有医生的才能,可称为"辅助医生"。
理论着眼点以及方法重点:
小丑疗法、海豚治疗法以及在法国人们尝试利用小鹿或小驴进行治疗训练,其目的在于减轻孤独症儿童的恐惧心理,让他们与丰富多采的外界建立联系。这种比理论更为直观的训练疗法以其不同寻常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与外界建立联系,值得人们重视。动物和小丑的语言类似孤独症儿童的身体语言。它们好象物体一样不会对孤独症儿童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希望和要求,它不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感,由此就可以激发起孤独症儿童的好奇心。
效果:
上述各种训练方法的目的不在于改变,而在于帮助孤独症儿童提高理解能力,在非语言交往环境中与外界建立联系,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不能指望仅靠这些训练办法来多角度地促使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孤独症儿童不会接受靠强制性的方法获得的经验和感受,只能在他们自愿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因而可以这么说,小丑以及动物治疗法能使孤独症儿童减少恐惧感,这就是一个小小的成效。由此,上述方法的种种尝试给我们提示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为什么物体、小丑以及动物可以对孤独症儿童产生磁性作用,而恰恰是人使孩于感到恐惧呢?
节制饮食疗法
方法重点:
在有苯酮尿的情况下及早地进行控制苯基丙氨酸,避免酶缺乏影响到脑功能。预防检查应在新生儿出生后五到六天进行,检查时只需几滴被检查者脚后跟的血即可。如检查结果表明使用饮食疗法是必须的话,通常男孩应使用该方法直到十岁,女孩还应该坚持到超过青春发育期为止。
尽管对于原因不明的孤独症障碍还没有针对性的特殊饮食方法,但对孤独症儿童(包括整个家庭来说,要尽可能少地食用罐头食品以及糖果,巧克力等甜食(这些甜食被称之为"维他命的掠夺强盗")。碱性食物 (80%来自水果和蔬菜,能够有x地防止身体内含酸量过高。在食品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只占20%。过多食用剩菜剩饭或其他不新鲜食品虽不会造成孤独症障碍,但却会影响一个人身体以及智力的健康发展。
如果氨基酸刺激胰腺产生过多的胰岛素,血糖量就会急剧减少。这种低血糖症如孩子脑功能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该障碍原因被发现的早与迟。因此,一旦发现婴儿或幼儿没有其他的外部原因所表现的冷漠、激动或愤怒时,就应立即找出原因,看看是不是孩子的血糖量过低。比如: 有些孩子食入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他们的身体内的血糖量会降低到非常危险的地步。对果糖(包括蔗糖、食糖、甜菜糖或蜂蜜)的吸收障碍被视为低血糖症的起病原因,如果对低血糖的怀疑逐渐得到证实,就应该立即使用葡萄糖(不能用其他果糖,这对排除病情是一种非常有x的方法。氨基酸敏感性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因而尽早地进行治疗就显得尤为有x:用肾上腺皮层的荷尔蒙以及能刺激肾上腺皮层的荷尔蒙作为治疗手段。
维他命以及矿物质疗法
维他命B6:
缺乏维他命B6会导致鼻子、嘴以及眼睛的皮肤脱落,还会导致神经炎,使人产生疲倦感。婴儿对维他命B6的需要量较大(其原因尚不明)否则会使婴儿极度不安与烦躁,对声音极度的敏感,可能还会造成危机生命的脑痉挛。这种由于缺乏维生素B6所引起的痉挛用常规镇静药物毫无作用,只有坚持服用维他命B6(刚开始每天用量:10一100毫克,以后4一10毫克)才能达到立即清理痉挛的作用,如果不及时使用这种正确的疗法,那么脑功能就可能受到较大的损伤。
美国心理学家同时又是孤独症研究者贝恩哈特,瑞姆兰 (Bernhard RimLand)认为:不管年龄的大小,维他命B6对大约百分之二十五的孤独症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身体内的新陈代谢功能起良好的促进作用。瑞姆栏博士的观点有待于有关研究工作的更进一步证实,但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到少证明,服用维他命B6在部分情况下能够起到镇静的效果。
注意:
尽管这样,远远超过每天需要量的"超量维他命治疗"却对身体则有害无益。每天超过500毫克维他命 B6的服用量会造成敏感功能障碍以及运动麻痹现象。正常的对维他命B6的需求量可毫无困难地通过食用土豆、扁豆、核桃、鲜梨(Avocados)、粮食、肉类以及香蕉中获取。
瑞姆兰在建议使用维他命B6疗法的同时,还建议每天服用300毫克矿物质镁,这个用量是一个成年人每天的正常需求量,但肾功能好的孩子也能接受这个定量。
矿物元素镁对许许多多的酶功能正常运转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妇女在怀孕期间要注意足够的服用量,当然,过量和肾上疾病可能导致肌无力、麻痹以及心脏疾病。
药物疗法
正盐酸氟苯丙胺:过去的十年医学界一直在努力探索,以查明神经化学方面造成孤独症障碍的特殊原因,绝大多数观点一致认为:神经中介物serotomin被过量产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与此相关的科学研究又证实了盐酸氟笨丙胺 (Fenfluramin)能够降低血清素 (serotomin)的作用,它能在任何情况下(无论血清素含量在服用盐酸氟笨丙胺前是否正常)降低血清素含量。
本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科学研究工作更多地证实了盐酸氟笨丙胺能降低血清素的作用,但同时也警告使用该药物有时出现的副作用:烦躁不安、失眠(与以前报导过的该药能使人注意力集中,改变人的行为相反)。新的科学研究工作表明:盐酸氟笨丙胺 (商业名称:ponderax)对体内多巴胺(dopamin)含量过高的孤独症儿童有x,而多巴胺含量是否偏高可在服药前通过检查小便得知。
羟吗啡酮:各种研究工作还证实了下述药物对控制人体内内啡呔(endorphin)的感受体有某种功效。羟吗啡酮 (naltrexon)(商业名称nemexin)。
据称:这种药物对减少多动、好攻击他人或自我伤害行为、刻板性动作及在增加与外界交往方面均有作用。
这种药益少量服用,要避免经常性服用,大量的服用效果并不好。靠内心动力不能自我控制的自伤行为,可首先考虑使用这种药物。使用该药物没有使患者从心理以及身体方面造成依赖该药的危险。
B一阻碍药物(Betablocker)是能控制神经媒介物肾上腺素(Adrenalin)以及降肾上腺素 (NoradrenaIin),从而控制精神压力和恐惧感的药物,可以从小便以及血液中检出这两种神经媒介物含量是否偏底,为了使心理压力对孤独症障碍的影响保持在微小的程度,可以考虑使用该药,服用该药虽然不会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但这种药对心脏以及身体循环系统具有副作用,哮喘病患者以及心脏功能不健全者应严禁使用该药。
咨询热线:0577-88663939
校区地址:温州市鹿城区市府路87号2楼
咨询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
抖音号
在线留言